您的位置:首页 >滚动 >

【天天新视野】考古青年志|孙睿之:文物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

2023-05-08 11:44:14    来源:博览新闻


(资料图)

淄博日报/淄博晚报/博览新闻

记者 丁兆云 视频 马金

“文物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边的。”虽然是毕业于云南大学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,孙睿之仍不断加强学习。2022年他考入淄博市文物保护修复所,后来到淄博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调查勘探部,从事文物修复与文物保护工作。

有人说修复文物的过程就像是沉浸式拼乐高,但与拼乐高不同的是,修复文物没有设定好的图纸,“模件”也没有编号,出土时也常常“缺胳膊少腿”,并不老老实实地呆在一起。要从一堆杂乱无章的残片找到正确的“那一片”,并天衣无缝地拼接起来,实非易事。

2022年在河庄村北墓地(遗址)考古发掘项目中,孙睿之担负文物修复工作,对遗址出土的多种类型文物进行拼接修复。其中一件战国时期的陶鼎修复难度很高,一次次地不断比对、拼接,却难以获得进展。孙睿之始终没有放弃。反思之后,他尝试按照陶片形状、断裂茬口等进行分类,终于找到了拼接思路,顺利完成了陶鼎修复。这次经历让他领悟到,要讲究思路和章法,才能达到更好的文物修复效果。“修复工作的意义在于重现文物的原貌,让历史复活。亲手将文物从一堆碎片变成一个完整的器物,这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。”孙睿之说。

更让他有成就感的是能从工作中不断获得成长与进步。今年3月,孙睿之参与了淄博高南遗址现场挖掘工作,清理表土、修整探方壁、辨识遗迹、写发掘日志和发掘报告、绘图记录……他和同事们干劲满满。对于地层的分析是考古发掘工作的重中之重,也是难点所在,要求必须具有细致、谨慎的工作态度,来不得半点马虎。发掘过程中,一个灰坑的范围难以确定,孙睿之与同事交流探讨,分析叠压打破关系,反复找了很多遍,明确了年代分层,为辨识遗迹提供了依据。

“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,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记载着光辉的历史,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。”孙睿之说,“文物工作快速发展,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。作为一名肩负传承文化、弘扬文化光荣使命的青年考古人,面对新机遇、新挑战,我将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,高标准要求自己,努力为促进文博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。”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
精彩放送